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空间经济学2020年会在中山大学召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空间经济学 点击数5845 更新时间:2020-12-31 21:20:38 文章录入:duyating 责任编辑:duyating

光阴似箭,十年荏苒。2020121213日,第10届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重回中山大学,在美丽的南国广东广州成功召开。十年前,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发起,开启了中国空间经济学与世界交流的大门。十年后,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空间格局加速形成,深刻应证着空间经济学开山鼻祖保罗.克鲁格曼对中国的眺望------中国是产业集聚和空间经济思想的最大最好试验场。本次大会老中青三代空间经济学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空间经济新发展格局”的主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开幕式上,本次大会的承办方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梁琦教授对在座的来宾及线上参会的所有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杨开忠教授对本次大会致辞。

上午的会议线上线下共八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欧阳峣教授作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下大国经济开放空间构建”的报告,欧阳峣教授结合“双循环”的发展背景,指出中国经济开放的空间结构演变包括国内空间开发和国外空间开发两个方面:国内空间开发体现出由点到面的特征,国际空间开发体现出由经济开发到整体开发的特征。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要形成以国内经济空间为主体、新兴国家为延伸、发达国家为开发前沿的的双循环经济开放空间。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教授进行了题为“竞争力与碳泄露考量、碳边境调节、空间生产碎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报告。张中祥教授从各国承诺气候减排以及生产全球化的背景出发,指出气候减排承诺会导致本国产品竞争力降低以及碳泄漏。同时由于生产空间的碎片化,使得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分配复杂化。碳泄漏以国际化石燃料渠道为主,以竞争力渠道为辅,任何防泄漏政策只有能够减轻化石燃料渠道的泄漏,才能有效地减少全球排放。因此边界调整政策和基于产出的分配政策的效果有限。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赵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国家战略、空间重构与区域选择:聚焦长三角”,赵伟教授从国家战略出发,分析了国家战略决策下的经济空间重构与区域选择。赵伟教授指出,疫情之前中国的发展战略强调区域战略与国际合作的衔接,旨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而疫情之后,发展战略调整为构建内外互促,以内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在发展的同时也强调安全。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了经济空间的重构,疫情虽然导致国家发展战略做出适当调整,但是没有改变以城市群为引领的经济空间重构,目前国内城市群发展仍然以沿海沿江五大城市群为引领,以区域性城市群、西部省会城市及中小城市为跟随,区域竞争的核心由产业竞争扩展至城市竞争,新发展战略下仍要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

在线上,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复旦大学陈诗一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唐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教授四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全球化:从客场走向主场”、“经济收敛与环境失衡——基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研究”、“城市创新与高质量集聚——深圳转型的实证研究”、“扩散:重视并引导好中国经济的空间扩散”的主旨报告,同样聚焦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走向、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等话题。

下午,北京大学刘志教授、南开大学李兰冰教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董春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陈强远教授同样与大家相见“云端”,分别从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市场一体化等角度剖析我国当前的空间发展新格局、新方向与新策略,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

在下午场的线下分享中,武汉大学杨勇教授从财政支出角度探讨城市群规划的引资效应,杨勇教授认为城市间发展竞争的实质是对资本劳动力等流动要素的竞争,由此会产生三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应该如何竞争,二是城市群发展建设规划会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策略性支出的引资行为,三是城市群建设是否会导致不同层级(类)城市的引资对手与引资策略的反应。通过研究,杨勇教授得出中央政府需要统筹引导城市群刚性财政支出,辖区政府则需要合理利用有偏性财政支出引资策略的政策启示。

南京财经大学张文武教授讨论了房价、户籍制度与城市生产率的关系,他将住房供给和户籍制度引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内,考察要素错配的机制,发现在住房供给约束条件下,房价差异和户籍制度导致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明显的要素错配。房价上涨进一步强化了户籍制度的壁垒高度,加剧了劳动要素错配的形成。

浙江工商大学赵婷教授作了题为Do KIBS Facilitate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的报告,她指出地理邻近性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企业创新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国内市场分割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溢出产生了明显的“边界效应”。为了进一步发挥知识密集型企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一方面要完善制度环境,打破区域贸易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鼓励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自由市场竞争,鼓励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激发其创新意愿。另一方面,对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促进小企业向规模化转型,实现可能的创新活动。

12日晚上,是青年学者的盛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年轻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城市、城市化与增长”、“金融、创新与区域发展”、“产业互动与城市空间”、“区域活动与空间协同”等主题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

13日上午的大会主要以线上方式展开。张庆华教授介绍了我国GDP 高速增长背后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扭曲现象,指出这些扭曲现象会导致福利损失,影响城市规模。

陆铭教授回答了当前新冠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城市密度的内涵的相关问题。他认为要区分群聚意义上的密度和城市平均密度,并指出城市平均密度实际上降低了新冠感染率。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密度的地区存在着较高程度的分工,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概率,降低了新冠感染率;另一方面是因为拥有较高密度的城市地区医疗条件更好,检测速度更快,更能有效防止疫情传播。大城市中较高的人口密度是重要的,需要减少城市蔓延,内地中小城市,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达成土地指标与人口流动方向一致。

范剑勇教授利用投入产出系数与地理距离构建了刻画行业间距离的指标,从新企业选址的角度讨论了地理距离、投入产出关系与集聚经济的衰减效应,发现投入距离或产出距离的增加会减少新企业的数量,随着距离延长,新企业数量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加,但下降速度逐渐降低。并对城市群空间范围内产业布局的协调与规划、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提升链的生产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给出政策启示。

在国外也通过“线上云端”方式参与会议的日本东北大学曾道志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Hok-Lin Leung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Mark Partridge教授和麻省理工大学郑思齐教授就新冠疫情造成的区域影响差异、空气污染的隐形社会成本等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空间经济问题展开讨论。

主旨发言结束后,大会主席梁琦教授主持闭幕式。赵伟教授做大会总结,第十一届中国空间经济学年会承办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军教授做承办发言,并进行会标交接。至此,中国空间经济学2020年会落下帷幕。

(文章来源:空间经济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