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方面)详细的工作重点
作者:ethanyu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16 更新时间:2010-4-21 12:13:56 文章录入:rongyizhong 责任编辑:rongyizhong

随着今年“两会”的闭幕,国家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也相应出台。对于居民消费、基建、外贸、产业调整、区域发展、教科文卫、气候等各个方面作了总的规划及相应的方案。而对于区域发展方面,国家这次的“两会”区域发展工作依然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梯度来推进不发达或欠发达区的发展。

在区域发展方面,因西部发展相对落后,依然延续以往的“输血”政策,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对于基建和环保也是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放到了一个重中之重。提出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集约型的工业化道路。西部的发展不能仅靠中央财政的“补血”来进行,这种自力更生和壮大的政策越早解决和实现,西部的经济也就越早得到解放和发展。集约道路的选择也看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弃之以往的代价发展模式显然是明智之举。有关民生发展、灾后重建和区域协调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最后,对于西部地区内外开放度的扩大,也将会极大的改善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

    中部地区的崛起较之于西部开发,工作的开展上会相对容易很多。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很多成形的思路和方法也能够很好的利用。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依旧是重心,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河南中原城市群等这些重点区域的发民展,也是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其次,中部地区的枢纽和桥梁意义也必然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不再局限于交通和基建。演化到承接产业转移等各种东西南北的合作与发展。

    东北地区的振兴,首要任务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也是东北区沿海沿边最大的发展优势,从去年辽宁沿海战略及黑龙江、蒙东地区的开放建设等都可以看出“走出去”战略不断的得到强化。这也能成为东北区复苏的最好的突破口了。然而,基础的东西更是重要,对于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改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却是东北区的一块心病。一旦能注入新鲜的血液,其发展势头是难以估量的。因而今年的工作重点还是会在产业、基建、资源等各方面做起。只有先做好做强,才能更好的“走出去”。

 

以下是关于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方面)详细的工作重点:(来源:中国政府网)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一)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新增中央投资向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倾斜。抓紧研究制定下一个十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及时出台实施方案。认真做好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

(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编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前期工作三年滚动方案》。巩固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成果,抓紧编制《退耕还林“十二五”规划》、《退牧还草“十二五”规划》,完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研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法规框架,推进重点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集约发展能源化工及矿产资源加工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形成一批资源深加工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加快技术创新,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打造一批知名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

(四)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继续抓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重大教育专项建设。推动开展西部地区教育移民试点工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的支持力度,做好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加强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等重点人才开发工程。支持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

(五)推动各类区域协调发展。抓好国家出台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的落实。组织编制陕甘宁革命老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做好呼包银等重点经济区发展规划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六)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西部地区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沿边优势,抓紧编制西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组织编制云南对外开放规划。积极推动广西东兴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七)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加快推进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确保灾区群众全部住上永久性住房。逐步建设完善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全面恢复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一)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及时研究提出规划实施意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研究制定本部门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指导中部六省人民政府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编制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体系。继续落实好“两个比照”政策,研究提出调整、细化政策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出台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意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部门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全面启动“十二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思路研究。

(三)继续支持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组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抓紧研究河南中原城市群发展有关问题。

(四)加快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结合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山西、安徽、河南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步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支持中部地区钢铁、化工、有色、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五)深化合作和扩大开放。不断丰富合作形式,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中部各省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中部地区联合协作。积极推进出口生产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努力拓展开放平台,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协调推进东北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和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重组,协调出台“债转股”资产处置改革试点办法和调整完善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政策。推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拓展业务。推进东北国有林区、黑龙江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认真组织落实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落实一批地区合作大项目,建立完善中俄地区合作协调推进机制,研究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协调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推进黑龙江省、蒙东地区沿边开放带建设。推进东北地区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化布局,延伸大连保税港区功能,加快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建设,审核批复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规划。推动落实进出口银行加大对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的支持。

(二)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优做强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潜力型产业。利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以及新增中央政府预算内投资,加大对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支持。完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工作,重点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研究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文件。推动实施东北地区新增粮食产能规划,建设稳固的粮食战略基地。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推进东北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大对东北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力度,编制完成东北物流业发展规划。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编制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建立东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协调推进组,协调推动东北地区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以推动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加大跨境、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边境地区的互联互通,形成一批双边运输通道和多边国际运输网络。协调推动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两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核电项目建设和电网改造,推动开展智能电网试点。

(四)深入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投资专项,将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资源枯竭城市。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推动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开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价工作,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工作。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工程建设。编制完成《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协调推进松花江流域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偿取得和排污权交易试点。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协调推进城市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工矿棚户区、国有垦区棚户区、农村危房、危旧校舍改造。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东北高寒地区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力度,加快东北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解决好城市低保户冬季取暖问题。

(六)加强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协调指导。研究编制东北地区“十二五”规划。建立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推进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大对东北之外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行常态化跟踪研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