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渤海:区域带动效应明显
据记者观察,已公布半年GDP数据的省份大多高于全国11.1%的增幅。京津冀、东北三省各自都有依托本地区经济结构特点的数据表现。大环渤海区域内分布省份众多,工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重点区域规划集中,城市化水平和消费能力迅速提升。随着投资规模加大和消费带动,加之重点规划区域的全面发展,未来大环渤海区域将逐渐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投资消费推动GDP高增长
据目前已经公布半年经济数据的省份表现出的GDP增长特点,包括天津、北京、吉林、辽宁在内的各省市都将重点投资对GDP的贡献列为“头功”,此外,与投资形成呼应的消费增长也引起各方注意,专家认为,购买力的释放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十分明显,市场的活跃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会随着消费的增长逐渐渗透到具体的产业发展中。 上半年GDP数据显示:天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6.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位居全国第二;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7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吉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1.6亿元,增长17.2%;辽宁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 “较好的经济数据说明了国家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落实得比较正确和及时,同时各地区经济形势好转也是地方经济响应宏观政策的有力证明。”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断增长的投资是地方经济得以较快发展的保障。 据记者了解,从各地公布的半年经济数据分析,投资对地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 以天津和北京为例,天津众多大项目和新项目的实施投产,使上半年新增产值占全市工业增量的35.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近10个百分点。 北京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38.8%。 对于北京今年二季度数据出现较大幅度回落的情况,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对记者表示,增幅回落一方面有基数的原因,去年一季度的基数较低,从而导致今年一季度增幅过高;另一方面,二季度涨幅比去年低,主要是金融业、房地产业过高过快的涨幅得以回落,这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预期的结果。 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对本报记者表示,天津有滨海新区的发展带动优势,众多新项目的投产带来的巨大投资力度对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需要看到不断增长的消费对于经济的强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肖金成说,购买力的全面释放会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给具体产业带来影响,促进经济发展。 以辽宁为例,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00.6亿元,增长18%。其中,汽车消费持续升温,家电下乡等扩大内需举措稳步推进。
区域发展规划成亮点
“整个大环渤海区域分布着众多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地区和经济区,这些对于产业优化布局、吸引外资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沈体雁对本报记者表示,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沈阳经济区对于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据了解,大环渤海地区有国家东北振兴规划、京津冀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等多个国家战略和国家级经济区分布,都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 以天津为例,滨海新区上半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6.60亿元,增长35.8%,继续扮演着领跑全市经济的重要角色。 “这样规模级别的国家级新区的辐射力度还不仅仅限于天津市内,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征学对本报记者表示,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调集区域内产业要素进行高效的优化配置,进而对经济发展形成强劲带动。 同样的优势效应对于刚刚于今年四月正式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沈阳经济区而言同样明显。 辽宁省统计局相关统计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全省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沈阳经济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实现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同期、好于预期,经济持续向好势头得到全面巩固。 “依托京津冀,辐射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对接东北经济区的大环渤海地区承载着东部地区较大的经济规模,其强劲发展势头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对全国整体经济向好的有力证明。”黄征学强调。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0-7-27 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