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政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湖北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广东破题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连发三份文件,支持…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
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
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我国首次专项“规划”中小企业成长
作者:田新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7 更新时间:2011-10-8 13:50:03

建立和完善400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改造300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创业场地和服务设备设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单位近日正式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下称《规划》)。据悉,这是我国首个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专家认为,中小企业有可能迎来又一个春天。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关键工程和行动计划,包括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中小企业市场拓展计划等,并提出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融资支持、强化公共服务等保障措施。据透露,这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工程和行动计划即将启动。

 

明确五项主要任务

中小企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企业超过3400万个。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壮大中小企业实力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规划》分析了未来五年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并依据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新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就业优先、内涵发展、专精特新、分类指导。《规划》提出了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增强创业创新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二是优化中小企业结构,三是提高“专精特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四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五是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规划》提出,坚持把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作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鼓励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力争“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坚持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领域,拓展企业发展空间;鼓励创办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主攻方向,力争到“十二五”末取得重大进展。

在优化产业分布结构方面,引导中小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以及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服务外包、游戏动漫、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发展空间。

在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方面,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成为主业突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规模效益、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大企业或龙头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中的骨干企业。鼓励中小企业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成为一定区域和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

在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方面,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名牌产品的数量和比重,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培育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保护老字号等传统品牌,加大驰(著)名商标培育扶持力度。提升产品质量,扶持优质产品,加强质量安全保障。

 

五大关键工程即将启动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透露,我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一批关键工程和行动计划即将启动。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中,将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为主导,引导带动信息、融资、担保、技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对外合作等专业服务,促进服务领域和对中小企业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制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规划》提出,支持建立和完善400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培育500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带动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中小企业服务。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中,支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升级,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水平。推动落实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完善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比重。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刘志铭教授认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旨在推动中小企业从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高。

此外,还将支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聚区以及轻工、纺织、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行业,重点支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节能减排、再循环和安全生产等技术服务。

创办小企业计划中,《规划》提出,按照“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的工作方针,不断改善创业环境、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基地,促进新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创立和发展,扩大就业。

《规划》提出支持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支持利用闲置的厂房和场地,改造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鼓励在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创业辅导服务功能,运作规范、业绩突出的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利用各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和改造300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创业场地和服务设备设施等,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

 

多方面保障措施护航

《规划》专设保障措施一章,提出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融资支持、强化公共服务、搞好统计监测等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全面落实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新政策。

加大各级财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突出支持重点,完善支持方式,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服务。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认真执行现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税收征管流程,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继续清理涉及中小企业的各项收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尽快出台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平台,提高政府采购信息透明度,降低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

在加强融资支持方面,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政策,加大财税政策引导,重点加强和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质押方式,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扩大对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比重。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以及数据库等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享,积极引导各类信用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服务。

中小企业融资一直备受关注。《规划》提出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完善创业投资扶持政策,稳妥推进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扩大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探索发展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券融资等创新产品。

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初至今年922日,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深交所上市公司数量从670家增加到1363家,三年多数量翻番;市值从5.6万亿元增加至7.97万亿元,增加2万多亿元,累计融资7000多亿元。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邓江年认为,我国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及时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出台规划引导中小企业科学发展,这对我国经济下一个30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有可能迎来又一个春天。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报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