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发挥陆港作用 带动产业发…
产城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强…
数字经济时代 区域如何抓…
粤港澳大湾区应注重经济…
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市群崛起带动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版图加快绘…
南京都市圈探索从区域项…
链接—《人类减贫的中国…
金融持续助力区域协调发…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中国实质城市化率只有36% 要重视城市化质量
作者:于海荣 文章来源:财新网 点击数:1638 更新时间:2012-8-9 23:26:52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87日表示,中国城市化存在不协调、质量不高的问题。扣除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

杨伟民称,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

杨伟民曾任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他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国际研讨会上称,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大力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阶段,城市化发展应打破行政区的界限,实行“上大压小”。

他解释,“上大”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打破行政区的界限,通过由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市场配置,集中力量建设一些百万量级的特大城市,使其与原来的特大城市形成空间形态紧密相连、城市功能互补的城市群。

“压小”并非消灭掉小城市,而是改变每个城市都在扩张的园区分散型城市化办法,压缩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制止目前“摊大饼”式的城市化。

除了不协调、质量不高的问题,杨伟民认为,中国城市化布局混乱,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及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在城市形态方面,多数城市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带来了交通拥挤、房价过高、污染加重这样一些所谓的“城市病”。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主要靠农民工,2010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人口对城市化的贡献率是87%。杨伟民认为,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必须统筹考虑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化的形态和城市化的布局问题。

他指出,目前需要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城市,往往都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下降、“城市病”开始显现的城市,如果再围绕原有城市中心继续扩大面积,结果就是又一圈“摊大饼”。按行政区分解指标建设保障性住房,将外地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以后,也会加剧这一问题。

杨伟民建议,中国应该有顶层的考虑,效仿工业发展的“上大压小”,逐步走向紧凑、集约的城市化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公布,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1.3%。有学者提出,如果按照城镇非农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计算,中国城市化率应略低于上述比例。

 

链接:

重视城市化率 更重视城市化质量(第一财经日报)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表示,中国城市化存在不协调、质量不高的问题。扣除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杨伟民的这个表述,指出了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真实状况。

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说明了什么?根据此前确定的一些目标,我国未来的城市化率应该是70%左右,即目前农村居民人数将由7.2亿人减少到4亿人左右。当前实质城市化率仅36%,与目标相比尚有不小的距离。

同时也必须厘清,这里所提及的城市化,既包括多个中央文件一再强调的城镇化的推进,也包括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的未来布局与发展。前者主要是指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其主要问题出在城市化质量不高,有时甚至有伪城市化之嫌;后者的短板,更多体现在布局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当然,这不等于说,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就不存在布局问题——城市化的形态和城市化的布局,同样也是这部分城市的重大挑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大事是指以美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则指出:城市化能不能有序地开展,是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力的主要考验。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既是使命重大的任务,又是一个艰巨的时代难题。

针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必须拒绝伪城市化;二是在思维模式上,要从工业文明的思维模式向生态文明的思维模式转变。

众所周知,城市化不只是摊子在铺大,而是人口数量与城市面积的协调增长。新增城市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群体转化为市民。当前实质城市化率偏低,不是说生活在城市当中农民工数量过少,而是由于农民工虽然住进了城市,但横亘于这个群体与城市居民间的传统壁垒并未打破。在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未能获得平等的权利——这也正是所谓的伪城市化。

去除“伪城市化”,无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工程。大量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性质,对未来的城市化具有双向影响:这部分人可以成为加快城市化的因素,也可以成为降低城市化的因素,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取向。显然,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而是将户籍制度的破题与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并赋予新市民们同等的教育、社保、就业等权利。这当中,户籍制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多个政府文件强调,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可以说,没有户籍制度的深入改革,也就没有真正的城市化;没有公共服务的平等,也难以真正推进城市化。

改善城市布局,改变城市化进程中的思维模式,是当前必须正视的另一个难题。这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思考,也是价值层面的更新。如杨伟民所提及的百万量级的特大城市,要使其与原来的特大城市形成空间形态紧密相连、城市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便是属于技术层面。从价值角度来讲,传统的城市化模式亟须转向,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城市化转向为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对自然干扰最小的城市化。

从规划来看,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城市化率有两种指标设想,方案之一是从2010年的48%提升到2015年的56%;方案之二是到2015年提升至60%。无疑,第二个目标更具积极色彩。城市化率的提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意义不必多提——关键只在于,城市化需要提高质量,要有好的布局,要在生态文明思维指导下构建未来的新型城市。

 

文章来源:财新网

文章录入:zhangtinglin    责任编辑:zhangtingl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