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政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延伸产业链条 汇聚发展动…
雄安新区—协同发展开新…
坚持“四统一” 建设协同…
用IPO申报企业数据 监测…
发改委酝酿首都经济圈总…
陆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地图”将纲举…
区域经济2013五大关键词
粤港澳自贸区目的在于试…
中国与东盟将共同维护区…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完善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多赢协同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数:1824 更新时间:2013-1-4 16:56:00

从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看,中西部地区增速仍将快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期。预计2013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9.5%左右;中部地区增长11.5%左右;西部地区增长12.8%左右;东北地区增长10.4%左右。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1.中西部将接替东部地区成为加工基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长期性,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还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近些年来我国东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和地区水、电、煤、地及劳动力成本都在快速上升,多数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不得不向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中西部地区将有望成为我国新的加工制造基地,而东部发达地区将承担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任务。

 

  2.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总体上看,未来我国在积极推进“住、行、学”短缺格局改变的过程中,将更多地通过城镇化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将根据城镇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展开。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区差异甚大,对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言,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还将以工业化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它们来说,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但对东部地区的主要中心城市而言,城市化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诸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等城市将地教育经济、文化(包括影视、娱乐等)经济、医疗保健经济、养老经济、旅游经济、总部经济、设计研发经济、房地产经济、物流航运经济、金融经济、商业经济和会展经济等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经济结构也将依此而调整,在转向以城市经济为重心的过程中,随着新增工业项目(尤其是大型工业项目)的减少和工业的区域转移,东部地区GDP增长率平稳甚至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依据国外经验:城镇化率一般在30-50%范围,是经济高速发展期;50-70%范围为平稳发展期,目前东部城镇化率刚刚超过60%,而中西部正处在30-50%之间的最佳增长期。因此,从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看,中西部地区增速将快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期。

 

  区域经济发展形势

 

  1.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相对高。

 

  2013年,“十八大”确定的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上下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热情,同时2013年还是“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年份,国家层面将对各级地方政府规划执行情况全面检查评估,各级地方政府为努力上交满意的答卷,将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2012年各地公布的投资计划看,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很强,各地都想上大项目。

 

  分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增幅,原因:一是政策支持。国家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二是产业转移带动投资扩张。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加上产业转移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在扩大投资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如在2012年举办的西部国际博览会上,西部签约项目400个,投资额达到5067.66亿元,较上一届增长28.43%。三是企业效益不佳,投资比较谨慎,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大些。

 

  2.影响消费需求的有利因素西部更多。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收入基础。受节能产品补贴政策、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等影响,消费正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一股相对稳定的力量。分区域看,影响2012年消费增长的因素在2013年变化不大。住房调控政策将保持稳定,环保政策会进一步完善。

 

  同时,社会保障将取得更大进展,政府将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要根据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物价变动等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这几方面,中西部相对有利,一是收入增幅相对较高;二是受调控影响相对较小;三是由于社会保障覆盖面及水平存在差距,国家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中西部受益更大。

 

  3.对外贸易的影响依然存在。

 

  总体看,2013年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仍将处于深度结构调整之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区域经济环境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对外贸易改善的难度比较大。这对依赖外需更强的东部地区影响更大,而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依据上述分析,如果世界经济不出现严重恶化,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延续目前的态势,对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增长的预测如下:2013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9.5%左右;中部地区增长11.5%左右;西部地区增长12.8%左右;东北地区增长10.4%左右。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建立和完善超越地方利益的区域协调机制。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种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协同发展机制和制度框架,实施跨区域协调操作。在目前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建立一个超越地方利益、有调控能力的协调机构和组织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等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约束。

 

  要推进各区域协调互动,建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信息沟通平台和高效的物流网络系统;打破市场分割,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大市场,实现在各区域之间资源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要素流动方面模糊各区域的行政区划界限,培育密切的区域空间协同关系,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推动各区域走协同发展的道路,发挥全国经济的整体优势最大化。

 

  2.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首要目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广袤、发展差异巨大的国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但为各地区居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则是有可能、有条件实现的。通过为各地区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为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创造条件,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有效手段。

 

  当前要重点提高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人口管理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在确保义务教育数量的同时,大幅度提升质量。应继续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增加服务内容,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3.引导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

 

  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受市场规律的支配,但政府可以科学地运用产业转移的规律,吸取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避免产业无序转移所造成的弊端,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当前,我国东部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已经初步形成。建议加强协调,做好组织对接。

 

  一是鼓励东西部省区之间设立产业转移及对接协调机构,建立稳定和高效的操作协调机制,定期不定期加强协调与沟通,促进东西部省区间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接,使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成本更小、代价更低、周期更短、效果更好。

 

  二是深化改革,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提高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同时要制订促进本区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为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提供良好硬件环境。

 

  四是限制污染企业的转移,强调在转移过程中引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对转入地的环境污染,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4.完善区域协调的市场机制。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在于区域规划的多少以及区域特殊政策的博弈,更需要在完善市场机制上下功夫。实际上,不少经济转型成功的国家,并没有推出太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只是提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和非歧视性的人口流动保障,从而达到经济集聚、地区协调发展,如德国汉堡的人均GDP超出东北部落后地区2倍,但两个地区的福利却没有差异,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差无几。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须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消除制约地区比较优势发挥的行政体制障碍和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最大程度上发挥不同地区所具有的要素禀赋、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构建区域间合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一方面要纠正要素价格扭曲现象,用价格杠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总财富增加。另一方面要正确应对生产要素供需的结构性变化,各地应遵循市场规律,利用不同地区对要素需求的差异,拓展地区间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空间,引导和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录入:qinyujia    责任编辑:qinyujia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