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上海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中心
作者:袁志彬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1622 更新时间:2013-4-26 9:54:37

上海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是要建设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作为国际经济中心最核心的产业竞争力却始终没有大的起色和提高。

目前上海地区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建设好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后,自然就是国际经济中心。该看法认为国际经济中心就是这三者之和。不可否认,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都是国际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际经济中心的内涵决不仅仅局限于这三者。

虽说上海的GDP2008年超越新加坡、2009年超越中国香港、2011年超越日本京都和韩国首尔,在经济总量上早已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心。但在上海,具备强大带动力的明星企业和品牌企业太少了。同时,上海也缺乏像柳传志、任正非、马云、张瑞敏那样的明星企业家。

上海工业门类最齐全、产值最高,但上海经济的国有经济比例还是比较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还比较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多、知名品牌不多、有影响力的大集团企业不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也不多。

未来上海的发展模式不应该是新加坡或者香港那样的商业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定位,也不同于国内的北京、深圳、广州的定位,而是应该类似于东京的综合性的国际经济中心目标。

那么,上海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中心呢?笔者认为,这里所说国际经济中心除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外,还应该包括国际先进制造中心和辐射服务中心(包括总部经济和研发创新中心等)。要打造这样的经济中心,需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近年来,上海市除了对传统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外,更把着力点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应该说,方向是对的,其中不少也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要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必须把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先进制造业(或称高端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永动机。如果放弃制造业,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而放弃高端研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缺乏后劲。按价值链的倍乘效应,一个先进制造岗位,通常可以带动三个以上中低端岗位,比如围绕机器人生产,就会相应产生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系统管理和生产服务等多个后续岗位。这也是发达国家在反思金融危机产业空心化弊端后,纷纷提出向实体经济回归,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的原因所在。

目前,在有发达国家新的贸易保护壁垒、技术鸿沟与再工业化战略等压力,有东盟、印度、南美与东欧等地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等后发比较优势的追赶,有国内的区域梯度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大形势下,上海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必须从以往比拼数量、规模、价格,转变为比拼质量、技术、设计和科技含量、品牌(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发展到今天,从概念和内涵上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传统制造业仅仅涵盖生产和加工环节,如今制造业与服务业界限日渐模糊。制造业已经向产业的前后两端延伸,前端涉及策划、研发、设计等领域,后端已经延伸到品牌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领域,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的态势。

据国家商务部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在全球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5%不到,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因此,制造业的服务化或者服务型制造既是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也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有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各主要制造业集团的业务收入中,服务板块收入只占总量的20%甚至10%以下,而国际上先进制造企业的这一比例普遍超过25%,其中有19%的制造企业服务收入超过50%。这表明,上海制造业离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在外部发展环境日益严峻和自身转型发展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上海主动提出减少四个依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012年,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标志着上海服务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除了发展先进制造业外,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将是今后上海发展的一个重点。

现代服务业不仅会为上海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保障,而且还会直接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向国内广大腹地和海外进行辐射和延伸。现代服务业还包括生活服务业,这方面上海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上海具有良好的轻工业基础(如旅游、会展、食品、服装等),加之目前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设计之都等,这些都为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努力发展总部经济

判断一个城市或地区是否处于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就要看有多少家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可以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促进区域政府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商务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

根据20129月发布的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上海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与北京擅长资金筹集相比,上海的优势在资金运用。应该说,辐射亚太和新兴市场是上海经济影响力优势和特色,具有快速增长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这样将使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辐射源”——地区总部甚至全球总部。下一步上海要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采取政策聚焦,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大力鼓励跨国公司以上海为基地进行业务整合。

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同样不可忽视上海本地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比如上海华谊集团把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更有资源、更有效益的地方,而把研发管理总部和销售总部留在上海。这样的做法值得支持和肯定。除了吸引国内不同地区的企业在上海建立总部(据报道,江浙地区已有一些企业把总部迁往上海,生产基地留在原地),同时更要重点吸引央企在上海建立总部(研发总部、销售总部,或者区域管理总部等)。据悉,目前浦东的前滩地区已预留位置吸引央企总部入驻。这表明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已有考虑和部署。下一阶段就是要加大力度,把有关工作认真做细做好。

上海产业发展比较理想的空间布局应当是,中心城区和浦东某些区域成为企业总部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中心城区的扩展区和郊区则成为先进制造业组团式发展的集聚地,而长三角的制造业则对上海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支撑。这种区域分工和错位有序发展,体现了长三角制造业与上海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一种共生状态。

据报道,2012年上海全年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投资性公司25家、研发中心17家,三者累计突破1000家,标志着上海总部经济发展步入千时代。只有更多的企业在上海建立总部,才会产生经济学意义上的集聚效应,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才会更加凸显,上海的经济活力才会持续保持。

打造国际产业研发与创新创业中心

一个地区经济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产业研发和创新创业活动来支撑。建议今后上海市应该把国际产业研发和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当然,产业研发和创新创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但为了突出和加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有必要单独提出来进行强调。

上海不仅具有很强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资源,而且产业辐射和带动力明显(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但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65日发布的上海科技创新实力调查报告,上海的191家科研机构和66所高等学校所创造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造成了科学创新实力很强,技术创新实力不足,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的局面。而在深圳,许多研究院所采用民办官助国有新制企业内设的创新运作模式,实现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成功形成了一套既遵循创新规律又符合市场环境的深圳模式。与深圳相比,上海的产业研发和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从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定位来看,无论未来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走势如何,上海都应成为国际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领域的中枢型城市,就是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研发和创新创业中心,也就是研发、销售两头在沪,制造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是实现创新。创新的三要素为思想、研发和融资,分别对应高校、企业和投资机构。三者之间的密切交流与频繁互动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上海恰好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今后的关键是如何改善环境和创造条件来加强和促进三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一点上海可以向大洋彼岸的硅谷学习。

上海要打造国际产业研发和创新创业中心,要特别注意建立研发链、产业链、市场链贯通的完整的创新链。研发的起始阶段就注重研发链(基础、技术、推广)、产业链(产品、小试、中试、产业)和市场链(商品、流通、销售、服务)的衔接,紧紧瞄准目标市场和用户需求,进行系统集成。这样的创新链才会有柔性、韧性和弹性,也才会具有持续的活力。

打造国际产业研发和创新创业中心需要一定的科技支撑,建议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在短时间内尽快聚集各种精华要素和优势资源,建立起类似于斯坦福大学-硅谷的产学研互动模式,力争在二十年左右或稍长一段时间内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从而一举成为世界顶级科教中心,进而牢牢掌控全球高端科技和产业研发的主导权。

彼得·F.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指出,创新者只有在机会窗口开启的时间里进入该产业才能快速获得发展,一旦机会窗口关闭,机遇就会一去不复返。抢抓机遇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初见端倪,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也初步显现,上海如何把握这一机会窗口和利用好中央赋予上海的先行先试政策,是摆在新一届市政府和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庄严考题。

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核心和龙头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济中心的关键是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发展总部经济、打造国际产业研发与创新创业中心。只有这三个方面能够做实做好,再加上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个中心,才是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经济中心。

同时,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过程必须放在中国经济总量从全球第二向全球第一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以及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中进行思考和观察。只有认清了这些,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上海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真正落实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才能真正体现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袁志彬,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进步处副处长(挂职)。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章录入:weixuhong    责任编辑:weixuho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