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城镇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城镇化率超过60%,来之…
特色小镇建设应突出问题…
特色小镇应有多方面“特…
推行居住证制度 西宁新型…
安徽庐江:就地城镇化 乡…
城镇化“主体形态”如何…
哈继铭:城镇化短期内难化…
2020年城镇化建设资金缺…
李克强一次调研两次批示…
易鹏:城镇化应在生态文…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城镇化的国际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施子海 欧…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点击数:1920 更新时间:2013-5-15 23:26:13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外国知名学者把我国的城镇化喻为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之一。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城镇化主要有三类模式

  1.依靠市场机制主导的城镇化。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范式,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奉行市场至上原则,认为城镇兴起主要是市场机制自然选择的结果,把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看作地方性事务,自由放任。但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城市无序扩张,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美国联邦政府对纯粹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开始反思,逐渐介入并加大了对城镇化发展的干预。

  2.注重政府调控引导的城镇化。这类模式的典型范式是欧洲的英德法和亚洲的日韩。它们虽然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但十分重视促进城镇化有序发展,特别是在规划城市布局、规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3.受到殖民历史制约的城镇化。拉美地区和非洲的许多城市,是西方国家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舶来品,城镇化既没有工业化作支撑,也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脱节。这些地区的不少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后,仍未能摆脱历史阴影,城镇建设主要是围绕殖民时期的城市展开,城镇化没有民族特色、没有本土化:同时,政府对农业人口爆炸性进入城市调控不力,对进城农民的就业、安居、社保等问题处置不当,使得城镇化率畸高,“过度城镇化弊端丛生,城市病严重。这三种模式为全球范围的城镇化发展,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值得认真研究,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应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

  城镇化具有经济发展的自然属性,但针对特定阶段、各国国情,积极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和有益的经验。

  1.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规划指导。以日本为例,二战后,先后编制了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等各级中长期国土利用与开发规划,1962年开始又相继制定和实施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为此后20年间的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又比如德国,20世纪6070年代,先后颁布了《地区发展中心建设大纲》、《区域规划指导原则》等中长期规划性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德国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2.注重法制建设,强化制度保障。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病,促进城市公共卫生、住房建设、治安管理和贫民救济,早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就制定了《公共卫生法》,此后又颁布了《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等一系列法律。法国于1973年颁布了《城市规划法》,强调对历史街区实施整体保护,较好地协调了城镇化、旧城改造和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

  3.注重循序渐进,强化产业支撑。一般以发展就业门槛低、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先导,吸纳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城就业落户,等到积累一定社会财富、转移人员的技能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之后,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韩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在汉城一釜山铁路沿线的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产业,70年代形成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区,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了较大空间:到8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实现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结构升级,促进了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同举并进。

  4.注重基础建设,强化综合交通。以美国为例,在19世纪40年代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运河网,19世纪下半叶开始,建设了贯通东西、深入西部腹地的铁路大动脉。美国境内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互联互通,人员、资金、物资等要素流动更加便捷,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又比如德国,由于具备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城乡公交系统,人们可以居住在小城镇、工作在大城市,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转移和集聚,对中心城市形成的压力。

  5.注重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例如德国,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分别创设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构建形成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实行职业教育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分担的机制,从而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又比如日本,一方面,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满足新进城农民转化为市民身份的需求,使其享有与其他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实施就业促进政策,强制企业对劳动者实行雇佣保障,不得随意解除劳务雇佣关系,避免农民进城后因失业而陷入困境。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政府还直接出面协调劳资双方的聘用关系,引导一些企业采取集团就职方式,到农村中学整班招收毕业生进城务工。

  6.注重城乡平衡,强化支农政策。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放弃农村、抛弃农民,只有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并举,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这方面,经典的范例是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兴起的新村运动,韩国政府实施全方位的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战略,以村为单位开展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同时,着力构建完善的农村现代化法规体系,以《农村现代化促进法》为主体并配套相关规章制度,对土地规划、耕地保护实行了严格的法律约束,从而促进了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同进,有效化解了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城乡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城镇化的国际教训

  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失误,政策引导不当,往往会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训也十分深刻。

  1.过度郊区化导致资源环境浪费。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由于推崇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城镇化,出现了过度郊区化问题,富裕的家庭离开市中心到郊区居住,广大中产阶级和普通居民也跟随其后移居郊区,导致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扩张,城镇住房建设无序开发,对汽车和能源的依赖与消费显著上升。特别是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郊区人口就已超过中心城市人口,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浪费、种族冲突加剧和城市税收基础丧失等后果。

  2.人口过度集聚使得特大型城市负载过重。在日本和韩国,为了提高国土使用效率,推行空间集聚式城镇化,在核心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目前,约有25%的日本人聚集东京,20%的韩国人居住首尔。这种人口过度集聚、土地资源高密度开发的模式,不仅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均衡,使得农村和边缘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且也导致了核心城市地价暴涨、一般居民住房困难,以及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3.城镇化与工业化脱节引发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典型的是拉美国家,一方面,由于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失误,对外资外债过度依赖,造成本土产业竞争力下降,民族工业萎缩:另一方面,忽视城镇化规模控制,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产业支撑缺乏与城市规模失控两方面因素交织,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贫困发生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贫民窟林立、收入分配不公、社会治安混乱等严重问题,坠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难以自拔。

  4.城乡差距过大危及社会稳定。拉美国家人均农业资源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一些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只顾从农村抽取资源、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掠夺经济剩余,而忽视农业的基础作用,支农政策不力,使得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与农村出现断裂,最终酿成严重后果。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9411日,在墨西哥南部边境偏僻落后的恰帕斯州,爆发了萨帕塔民族解放军起义。虽然当时起义的规模、战斗激烈程度并不严重,但引发了国际社会深刻反思:在全球化时代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这是一个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汲取国际经验教训、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各国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前提:顺应时势、结合国情、有效实施政府调控,既强化基础性公共服务、弥补市场缺陷,又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急于求成,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实行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夯实经济基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增强城镇化协同性、和谐性、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借鉴城镇化的国际经验教训,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必须立足我国人多地少、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等基本国情,充分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1.注重制度创新,加强城镇化的科学规划和法制建设。一方面,要尽快编制出台城镇化发展规划,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市政建设、资源环境、人口集聚、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统筹设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研判城市承载力和进城就业农民工长远发展的需要,加强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加强国家级与省级、地市级、县级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另一方面,做好法律保障工作,借鉴他国有益经验,有针对性地、前瞻性地,在进城农民宅基地的合理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征地制度改革等领域,加大立法工作力度:同时,把经各地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制度化,或转化为法律法规。

  2.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使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继续健全城乡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医疗服务等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贯彻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坚持实业促进就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财税手段大力支持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就近进城就业。三是加强城乡特别是结合部的社会管理。切实做好保障房分配等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的管理,加快城市综合管理的立法进程,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止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3.注重城乡统筹,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城镇化中驱动农业现代化,在强化三农基础地位中和谐推进城镇化。一是确保土地高效安全利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建立健全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走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拓展利用土地新空间。二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大江大河治理,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进一步畅通农民贷款渠道、优化贷款环境。四是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帮扶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4.注重生态环保,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增强城镇的宜居性、人文性。一是引导和规范城区健康发展。新城区和新城镇的建设,要按照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布局,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在旧城区的改造中,要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型企业,扩大绿化面积。二是建立健全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对清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四是加强城市群内交通、通讯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推动内涵型城镇化发展。

 

文章录入:liuxin    责任编辑:liuxin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