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发挥陆港作用 带动产业发…
产城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强…
数字经济时代 区域如何抓…
粤港澳大湾区应注重经济…
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市群崛起带动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版图加快绘…
南京都市圈探索从区域项…
链接—《人类减贫的中国…
金融持续助力区域协调发…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区域动力
作者:车文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69 更新时间:2013-9-5 16:24:55

 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在制约经济均衡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中国经济是一个大国经济,呈现突出的不平衡特点,中西部仍有大量待发展的区域。地区差异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拖累发达地区的现象,也有助于营造发展的回旋余地,妥善应对外来冲击、促进经济转型。

 

 区域有序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域经济活动由沿海向内陆扩散,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
  十一五以来,中央完整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日益呈现出细化、实化和差别化特征;产业活动尤其是制造业生产能力,由过去趋向沿海集中,逐渐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扩散;东部产业西进和海外向内陆投资增多,区域经济活动渐趋分散,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2006年至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由187%、171%提升到203%、198%,东部则由557%下降到514%,东北地区大体稳定在85—86%之间。
  2.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发展局面基本形成,区域发展呈现多极带动的新格局
  自20世纪90年代,伴随东部沿海地区完成新一轮产业布局,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形成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城市化地区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国经济增长重心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
  3.区域经济增长重心北上西进,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经济的扩张和投资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进一步发展面临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环境压力提高等一系列难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压力,急需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批劳动密集、高耗能及资源型产业。由此,跨区域产业转移和重组势头显现,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4.区域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
  一是地方区域合作层次多样。区域经济合作和生产要素进行大规模区际流动,各区域板块加速整合、协同发展。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区域合作在对口支援、重点领域合作、应对自然灾害和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地出于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开始突破传统的制度性障碍,推进区域经济整合,发展各种横向合作,区域间的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区域间以市场为基础的合作交流活动全面展开,国内各种区域合作组织正在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长三角、珠三角、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西南三角经济带等区域开始步入加速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一体化和区域整合的新阶段。
  二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沿海和沿边的对外开放环带初具规模,国际区域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初步突破,合作领域从狭窄单一走向宽泛多元,合作组织从参差不齐转向体系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初步成效,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对外开放格局。

 

完善区域发展的政策目标,精准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根本经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应致力于实现以下三大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的区域发展理念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各区域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内的整体提高。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地区基本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参照不同的标准,为社会公众提供较为公平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社会公共服务。
  2.强化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发展效率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建设、发展相协调。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处理好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以及区域间的产业协调和市场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通过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推进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空间失衡是现阶段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的主要矛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突出考虑利用空间因素促进区域之间的功能协同,形成区域功能定位明确、突出的国土空间格局。通过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按照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区域环境、经济基础、发展历程、潜在优势等,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和综合分析评价,划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培育区域主体功能;再根据各类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和开发强度,打破按照行政区进行同质化发展的惯性模式;鼓励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克服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引致的区际冲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录入:古月    责任编辑:jiangyue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