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发展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发挥陆港作用 带动产业发…
产城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强…
数字经济时代 区域如何抓…
粤港澳大湾区应注重经济…
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城市群崛起带动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版图加快绘…
南京都市圈探索从区域项…
链接—《人类减贫的中国…
金融持续助力区域协调发…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四川天府新区构建高端双创生态链
产城融合破解产业和城市“两张皮”等难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1379 更新时间:2018-8-28 16:35:48

 

四川天府新区聚集高端产业和承接产业高端转移,通过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努力打造地方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不久前,全球首个以优秀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产业项目在天府新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有商汤科技、安盟中国等一批知名新经济企业落户,未来必将成为长江经济带乃至‘一带一路’最具标识度、最具带动力的新经济聚集区。真诚希望大家的目光能更多地聚焦天府新区。”在近日举办的“2018中国创业者峰会(成都站)”活动中,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书记杨林兴向各位投资人和创业者发出了邀请。

天府新区“新”在哪里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天府新区“新”在何处?其重点在于聚集高端产业和承接产业高端转移,通过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天府新区突出了公园城市特点,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作为产城融合的典范,天府新区早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已经设定了35个产城单元,通过规划力求实现每平方公里容纳1万人,每个产城单位共计容纳25万人左右的人口规模,建设开放型城市。这样一种城市形态将有助于破解城市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产业和城市“两张皮”等难题。

“产城融合必须是产和城充分融合,要以城市为载体,以产业为保障,实现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北大资源集团副总裁王涛认为,根据中国城市发展经验,离城市越远产业层级越低,越靠近中心城区,高端化越明显。根据聚集的规律,企业的产业布局大多在中心城区的辐射范围内。

天府新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或许从其规划沙盘上能看出端倪。在距离成都市中心约25公里的成都科学城,记者从天府新区规划展示厅的沙盘上看到了这里的详细规划。其中,高达677米的超高层建筑十分引人瞩目,这里未来将成为新兴产业、高端企业聚集地。此外,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鹿溪智谷科技创新和高技术服务产业功能区为轴的“中”字形创新创业聚集发展区域将规划打造150万平方米科技创新载体,已投入使用30万平方米。

规划布局生态空间

“天府新区是一个新的发展区,对‘蓉漂’创业者而言,更愿意在新的土壤中寻求发展机会。”2016年,四川云巅之上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史维杰带领团队入驻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两年有余,史维杰认为天府新区的创业和生活环境都很符合自己的要求。

近年来,天府新区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轨道交通充分引领城市发展,未来天府新区“四横六纵”的快速路网将与成都市区19条地铁线路织就内部成网、外部联通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同时,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届时天府新区将成为唯一坐拥两个国际机场的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已经按照服务人口1万至3万人、服务半径500米至600米标准,规划布局了118个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生活圈”,城区覆盖率达100%。

与此同时,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作为重点加以考量是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的核心。“天府公园、兴隆湖、滨江生态带、鹿溪河生态区……众多生态项目像绿宝石点缀在新区大地上,光彩夺目。在打造新的增长极过程中,天府新区一直强化‘生态立区’理念,积极探索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强调重大生态项目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同步开展、有机结合,确保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杨林兴说。

打造创新创业载体

“我是一家本土企业的创始人,我认为创新创业也好、产城融合也罢,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也是一种创新,一个以奋斗者为本的城市会吸引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到这座城市来创新,施展他们的才华。”四川百达博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斌表示。

为了吸引更多创业者的目光,天府新区出台了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设立了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人才入户、安居、创业、教育、医疗给予全面保障。通过促进校院地协同创新创业,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斯坦福大学等22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管理新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综合性平台。其中,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已引进人才约280人,孵化培育云科新能源等5家高精尖科技企业。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文章录入:panting    责任编辑:panti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