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区域政策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湖北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广东破题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连发三份文件,支持…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
中办国办印发《国家生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
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决战新兴产业 中国构建竞争新优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48 更新时间:2011-3-7 20:39:45

决战新兴产业 中国构建竞争新优势

 

与历年两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今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三次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至此,中国重点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提上日程。为了全面反映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热点,中国经济时报本期策划组织了4个版的专题报道,通过对专家和企业的采访力求展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况,以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后金融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厚望。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赫然在列。温总理强调,十二五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空前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并将加快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竞争新优势。

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为何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时机的选择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出与十二五规划不谋而合,这纯属一种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经济学家金思宇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中国之所以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该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有关。而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中国需要对整个产业重新调整、规划,从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化水平。

金思宇说,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产业结构的问题,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根据目前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制造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加上发展遭遇能源资源瓶颈,环保压力加大等因素,使中国更加深刻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的两年中有三件事情都与之有关。2009年9月21日和22日,温家宝总理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年11月3日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2010年9月8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三件事情,在中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尽管中国在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来说,与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近日,一家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对新型材料的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原因在于中国产品静止不动没问题,一旦动起来就有问题,中国在新材料领域遭遇的尴尬,只是众多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金思宇看来,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情况下,中国提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其与十二五规划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空前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建议:应坚持三个创新

金融危机发生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实现制造业复兴、再工业化的关键领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赋予了创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使命。中国也不例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他说,总体来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明确重点攻克的方向,创新发展模式,否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后果往往是欲速不达。

为此,冯飞建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长起来,一是取决于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取决于创新型新兴企业的发育和成长。冯飞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一是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创新驱动的特征,以及当前起步阶段的技术不确定性,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然而,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却习惯并且擅长于动员、集中各种要素资源,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擅长引进技术和投资实现产业化;不擅长也缺乏足够耐心推动技术创新,不擅长也缺乏有效机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冯飞强调,传统产业没有走通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在新兴产业领域更加走不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立足于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

二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即使技术先进也不能形成大产业。他说,当前,在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亟待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物联网产业在发展初期政府公共领域的示范应用是必要的,但更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以使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电动车的充电模式也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他认为,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依靠市场,需要发挥企业的创造力,政府要明确鼓励商业模式创新,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要致力于克服市场准入的障碍、行业壁垒和行业垄断的障碍。

三是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有些问题是致命的,既有原有体制和政策弊端的放大效应,也有新技术带来的体制挑战。必须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能政府包打天下,运动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体制机制,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

 

链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形成背景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应对经济危机提出来的新理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认为不能完全局限在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上,还必须培育新的产业。第二,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能源与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全球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对象。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第三,继四万亿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推出后,对产业和经济的刺激作用明显,国家又将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希望该政策能够在我国产业发展关键领域的突破上起到推动作用。

二、主要内容

节能环保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位居首位。有机构估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额预计将达3.1万亿元。中天证券分析师许忠介绍,节能的重点将是智能电网环保的重点将是三废治理。现在余热、余压利用的相关政策比较成熟,建筑、电机节能方向应重点关注。

新能源汽车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各大部委会签,有望近期正式颁布。

该规划蕴含三个要点:一是总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要达到世界第一;二是确定了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三是为确保完成以上两个目标,中国政府将拨款1000亿元予以支持。

除电动车专项规划,相关配套的政策和标准也将陆续出台。由科技部牵头,多部委共同制定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已制订完毕。  

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药、海洋生物产业等。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并未特别强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而将重点放在了转型升级上。另据消息人士透露,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

新材料  

专家认为,有些新材料品种可能将单独出台规划,如碳纤维行业,有的可能分散在其他行业的规划中,如核电相关的规划将支持与其相关的金属新材料如锆等。新材料行业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已经比较大,十二五期间政策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还将着力于规范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高端装备制造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航空装备工业、卫星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5大细分领域。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在国内已经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无论是高铁、核电、造船还是军工,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行业十二五期间的研发和投资都是大手笔,有望提前步入春天。

新能源

新能源的发展进程一直与政策支持力度紧密相关。在1月6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透露了一系列有利于新能源的政策规划,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源、煤层气等在内的新能源推广利用和示范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推开,而目前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一些政策也在制定当中。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微调前的前身是新一代信息网络,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多个概念。湘财证券首席投资顾问祁大鹏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物联网将成为资金最为青睐的领域,因为这一领域的盈利和投产较之其他会更快,而物联网概念中,智能电网则是佼佼者。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录入:rongyizhong    责任编辑:rongyizhong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