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学科发展 >> 学术评价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杨开忠:以空间经济学支…
王增智:运用数据话语推…
许涛:推进区域经济理论…
张合林:开拓区域经济学研…
区域经济学理论有待创新
立足实践丰富和发展中国…
贺灿飞:中国开发区政策对…
刘云中:中国重要都市圈的…
盛广耀:中国城乡基础设施…
张长星:南北分化趋势下河…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以上海科技创新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点击数:1508 更新时间:2019-4-4 12:50:18

作者简介:范剑勇,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 200433)。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支撑点,是中央转移支付的重要税收来源,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社会和谐、西部地区稳定等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开放示范、江海联动发展的重要窗口与节点,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高水平的一体化,有必要划出一块区域进行制度创新和新的产业布局,如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与嘉兴嘉善县等部分区域,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示范区,并对该区域内产业布局进行重新审视,以上海作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的高度,从发挥上海重要的科技引领作用出发,谋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示范区的更优质量产业集群布局。

一、产业集群机制的历史阶段与科技创新的全球网络化作用

   区域内部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在历史上和理论上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与机制,其中科技创新的网络化作用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已经改变了以往产业集群机制与表现形式。

     1.传统制造业的集群机制

  在这一阶段,制造业集中在某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上下游产业链分布在5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生产、市场销售、产品信息、熟练劳动力、基础设施、研发等均在这一范围内,如海宁皮革城、桐乡濮院镇羊毛衫市场等。这是以中小企业集群、以规模经济见长的典型生产模式。

     2.总部经济式的产业集群机制

  在这一阶段,制造业的研发、营销与生产发生空间上的分离,研发与营销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场信息发达、研发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实体生产车间活动被分离到周边地区,甚至较远的跨省区域。这一阶段的要点是核心地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交通设施的改善使得生产部门被剥离出来,产业内出现垂直一体化。

    3.数字经济引领+柔性智能制造+全球创新网络形成的制造业集群新机制

  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使得企业、个人获取信息的成本降到足够低的程度,数字资源累积到足够丰富的程度,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企业基于这类数字资源,进行模型化分析,获取消费者偏好等重要市场信息,催生出以销定产的新生产方式与生产模式,而不是以往以大规模见长、体现规模经济的旧生产模式,突出和注重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并以智能化柔性化生产为特征。从供给方来讲,凭借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产品研发是由全球各地的人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协同创新来完成的,即创新的全球网络化。此时,每一件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均可能处于世界前沿,企业所在地——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融合程度、创新节点的重要性以及枢纽作用大小等。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及上海的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制造业产业较为齐全,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对比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区域制造业集群总体上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过渡的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上海的地位以及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产业分布现状、上海应发挥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

     1.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空间布局

  按企业地址的经纬度,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企业放置于中国地图中,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的苏锡常地区,没有覆盖到浙江省的嘉兴、绍兴、宁波。也就是说,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狭小的空间范围看,浙北地区的嘉兴等城市制造业发展相对欠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显得非常不协调。同时,苏州、无锡等市的工业开发强度已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红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任务重、强度高,新的产业因土地资源瓶颈而无法落地。

   对照深圳与东莞的产业分布关系,深圳与东莞地区呈现出典型的制造业研发、营销中心(深圳)+制造生产腹地(东莞)的紧密关系。上海与长江三角洲腹地城市的关系,如能再现类似深圳与东莞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成就的紧密关系,那么在一定意义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示范区在产业层面的更高质量一体化就取得了成功。首先,这种紧密关系在空间上必须毗邻,一般在100公里左右;其次,腹地的制造业必须足够发达,才能很好地响应中心地的研发营销。因此,从这一模式出发,能够满足上海研发营销中心地位的城市只有苏州,嘉兴的制造业要足够发达,才能达到条件,目前还在等待破茧而出。退一步讲,只有嘉兴经济发展了,才算夯实上海腹地城市的基础。

   按照深圳与东莞的产业空间模式,从稍广的空间来讲,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示范区的产业集群谋篇布局的空间是上海+苏州与嘉兴。

       2.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中的产业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期间提出,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内增设科创板。后者意味着,中央已经着手推动上海成为继深圳之后全国第二个科技创新中心,今后可能在资本市场上对本区域内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倾斜。也只有如此,才能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龙头——上海成为开放示范、科技创新的全球窗口性城市。

  在推动制造业集群向第二、第三阶段发展的进程中,上海理应成为研发中心与营销中心。即使在第二阶段上海这一角色也还没有凸显出来:第一,上海科创中心位于浦东的张江高科园区,且不论张江高科园区的土地资源瓶颈、上海市中心的劳动力价格,仅从与腹地的空间联系上,上海科创中心应该位于浦西松江或青浦区更适宜;第二,上海的研发营销中心与周边城市的制造业腹地关系,远没有深圳与东莞之间关系紧密;第三,上海科创中心服务于周边地区的能力不足,其输出功能有待加强。

三、上海在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应对措施

     1.向标杆城市看齐

  虽然上海正在向制造业集群的第二阶段跑步前进,但是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上海要向第三阶段的产业集群前进,以全球创新关键网络节点的视野来制定政策,吸收全球最顶尖的人才,或利用互联网技术网罗全球最顶尖人才参与制造业产品各个环节的设计与研发,使得制造业产品的研发水平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已经不是中国的研发中心,而是汇集全球的研发人才参与其中,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网络节点城市。

     2.鼓励上海市及长三角城市企业走出去

  企业要走出去收购兼并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合理、有效地吸纳科技人才,将其纳入企业研发的全球化网络培育计划,推动企业市场的全球化发展,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依靠信息技术,进行全球意义上的协同创新,企业的研发网络已不是局限于中国境内,而是放眼于全球网络,研发出来的产品将处于全球前沿。

    3.鼓励发达国家先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以博大的胸怀,鼓励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融资,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将国外最先进的科技信息带入中国,有利于上海建立与国外前沿科技人才的网络关系,发展与巩固类似的科技网络关系,有利于上海这一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城市地位的确立。

     4.发挥上海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

  在上海创立各垂直领域的工业互联网,直接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产品研发、管理咨询等服务。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城市,在辐射周边城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制造业、服务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其界限已经模糊。通过大数据的收集、通过模型分析与机器学习,通过工业互联网可以迅速提升腹地城市中小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与水平,进而增进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联系,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进程。

     5.加强与上海腹地城市的互动

  从稍广的空间范围看,嘉兴作为上海科技龙头最直接的腹地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苏州来说,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木桶原理,如果嘉兴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那么,长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示范区战略将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本文选自《区域经济评论》   

文章录入:zhuhuayue    责任编辑:zhuhuayue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