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浪微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发展 | 研究成果 | 学术会议 | 招生考试 | 站务管理 | 交流研讨 | 
您现在的位置: 区域经济研究网 >> 最新动态 >> 学者观点 >> 正文
专 题 列 表
相 关 文 章
学术界关于我国经济发展…
“十二五”我国转变经济…
贺轩:中国“人口红利”…
请关注:西部大开发十年…
杜平:西部大开发第二个…
魏后凯:西部大开发研究…
最 新 热 门
更多
最 新 推 荐
更多
张可云:西部大开发转型的必然性与未来重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99 更新时间:2010-1-26 20:07:21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具体化。自从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过十年的努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就是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西部地区目前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西部地区内部分化十分明显。西部大开发转型是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部大开发转型的现实依据

    西部大开发前十年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打基础上,即为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准备基础条件。因此,突出支持了重点领域与重点空间的发展。

    在支持领域选择方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应该说,十年的努力在这五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1999年,西部地区的公路总里程不足6万公里,至2007年已经超过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了1.5万公里,大部分都是西部大开发以后建成的;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不断提高,在全国所占比重也明显上升,1999年占全国的17.19%,到2007年提高到21.66%1999年,西部地区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为86.98万人,至2007年为401.9万人;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999年仅18.79亿美元,至2008年增加到126.6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3.6%。在这五个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1999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17.22%2008年提高到19.38%。由图1不难发现,虽然个别年份有波动,但总体而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

1  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变化情况

   在支持空间选择方面,实施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开发战略,西部开发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通过培育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和南(宁)贵(阳)昆(明)等经济区,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在开发初期,集中力量实施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

    总体而言,西部大开发前十年中央政府支持的重点领域与空间是十分明确的。在中央政府有选择的支持下,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出现明显的分化,而且与全国的绝对差距依然在扩大。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GDP最高的为新疆(6470/人),最低的为贵州(2475/人),两者的差距为3995/人;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最高的为内蒙古(32214/人),最低的依然为贵州(8824/人),两者的差距为23390/人。历年极差不断提高(见图2)。1999-2008年,西部地区内部极差年均增长率高达21.7%

2 西部地区内部人均GDP极差

西部地区与全国人均GDP的绝对差距1999年为2714/人,到2008年扩大为5916/人,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见图3)。

   要缩小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同时又不导致西部地区分化过于严重,不能一味停留于打基础与建设重点区域这种战略选择上,而必然根据西部地区发展现状进行适当调整。也就是说,西部大开发十年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必须转型。

3 西部地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

西部大开发转型的理论依据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区域发展也不例外。只有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地区发展四阶段规律和区域生命周期规律能充分说明西部大开发转型的必然性。

地区发展四阶段规律是在研究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考察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会发现,其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是农业现代化阶段,任何地区在现代化之前肯定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现代化是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第二是外生工业发展阶段,即吸引外来的企业和企业家来本地发展工业。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地区由于没有发展工业的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其工业化一般始于引进外来企业与企业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上都是走外生工业发展的路子;第三是内生工业发展阶段,即培育本土企业和企业家发展工业。从外生工业发展阶段到内生工业发展阶段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飞跃。如果一个地区的外部控制程度过高,其发展会存在相当大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所谓外部控制程度,是指外来企业家或企业在地区中所占比重。一个地区要真正走上自立和健康的发展之路,必须将外部控制程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因而必须培养本土的企业家和企业。在外部控制程度非常高的地区,一旦外部局势发生变化,这个地区的发展会受到致命打击;第四是后工业化阶段,即经济结构由以工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高度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根据地区发展四阶段规律,我们不难发现,西部地区目前存在前三类区域。少数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从外生发展阶段向内生发展阶段转型的过程之中,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农业现代化阶段,还有一部分地区处于外生工业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处于从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阶段的城市区域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档次,为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做准备;处于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区域的重点是完成现代化的准备工作,包括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基础设施与环境、提高科教水平等;处于外生工业发展阶段的区域的重点是完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见,未来西部大开发必须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分类支持。

    区域生命周期规律同样是在考察许多区域的发展过程后总结出来的。根据对许多区域发展过程的实证研究,区域像生命有机体一样,会经历年青、成熟与老年三个阶段。在西部地区,处于这三个阶段的区域都能找到。一些后发的、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区域处于年青期,少数西部发展的城市地区处于成熟期,而老工业基地属于老年期区域。一般而言,年青期区域处于农业现代阶段和外生工业发展阶段初期,成熟区域处于由外生工业发展阶段向内生工业发展阶段转型期,老年区域由于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不及时而开始走下坡路。世界上许多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说明,一旦一个区域进入成熟期,其若不注重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就会开始萧条,而且一旦一个区域陷入萧条的泥潭之中,其走出这个泥潭的过程将是极其痛苦与极其漫长的。西部地区少数发展的城市地区是西部地区整体起飞的龙头,应该未雨绸缪,通过结构调整保持发展活力。处于年青期的区域应该科学规划,选择合理的发展方向,避免在产业选择上求多贪广;少数处于老年期的区域,尤其是资源型地区,应该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接续产业。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西部地区内部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区域,在确定未来支持重点时,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应该依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阶段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分类型识别政府重点支持的区域。集中支持少数领域与个别重点区域的开发初期的做法应该转变为分类型有重点的支持。

西部大开发未来的重点

   从理论上说,治疗落后病是中央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经过十年的努力,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以打基础为主的中央西部地区政策导向应该适当调整。未来的重点应该分三个层次。

第一,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期,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战略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的关中地区、兰州—白银地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成渝地区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北部湾地区、滇中地区和黔中地区,以及天山北坡地区、宁夏沿黄地区等成为了重点的增长极,这些地区基本上是工业化地区,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引擎,应该围绕提升发展质量与综合竞争力支持其发展;第二,西部地区还存在大面积的贫困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是西部地区整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持这些地区摆脱落后局面,应该成为中央政府支持的重点;第三,随着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西部许多地区的现代化条件日益趋于成熟,对于这些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地区,政府的支持重点应该放在这些地区现代化支撑条件的培育上。

但是,目前西部地区开发政策的制度基础不完善,合理调整政策导向首先应该完善西部地区政策的制度基础。中央政府完善西部地区政策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尽快完善西部地区政策的制度基础,具体包括:(1)明确西部地区政策的决策、执行与监督和评价主体;(2)明确西部地区落后地区的具体范围;(3)在区域管理立法框架下进行西部地区政策工具立法工作,规范政策资源的使用。

另一方面,针对西部大开发十年后的新情况,要逐步改变过去只重打基础的政策导向,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制定有差别的支持政策。在注重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突出支持两种类型区域的发展:一是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二是对大范围区域有重要影响的中心区域。前者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也是西部地区的难点,要根据贫困程度分级予以支持。后者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西部地区整体现代化需要这类区域带动,对这类区域中央政府的政策方向应该是解决其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支持其主导产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一方面是中央落后区域政策的争取者,同时也是主要的政策执行者之一。地方政府应该尽可能避免“等靠要”,在科学规划地方发展并制定合理的地方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用区域的方法确定本地区发展方向,有重点地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发表于《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9期,图表可查阅期刊全文)

 

文章录入:rrec    责任编辑:rrec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网站公告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区域经济研究网
    本站新浪微博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00187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80号